巴赫大提琴组曲的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专辑
Suite 4 in E flat Major: Sarabande - J.S.BachSuite 4 in E flat Major: Bouree 1- 2 - J.S.Bach...(其余曲目)...Suite 6 in D Major: Gigue - J.S.Bach每一首曲目都是巴赫无伴奏大提琴曲的精华,展现了巴赫的音乐才华和深度。这些作品的演奏,无疑为听众带来了一场音乐的盛宴。
在众多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版本中,卡萨尔斯的EMI 7243 5 66215 2 7版本备受推崇。尽管这是他晚年(36-39年)的录音,但其从78转唱片转制到CD的清晰度令人惊叹。音效宽广悠长,大提琴的音色深厚,颠覆了我对早期历史录音转制的看法。
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瑰宝。每首组曲的结构遵循着固定的模式,即「阿勒曼舞曲-库朗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小步舞曲-吉格舞曲」,并在每首组曲的第五段上进行微妙的变化,以展现作曲家的独特匠心。
然而,我得说,任何其他早期录音可以不要,这套卡萨尔斯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CD是一定不可错过的。《留声机》评论说,这个转制代表了制作人凯滋哈德维克(Keith Hardwick) 在转录技术方面的极大成功。长期来,卡萨尔斯的这套录音已被公认为为这个作品的里程碑式的权威演绎。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是巴赫在创作《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时的副产品,却也是空前绝后的小提琴独奏曲创作,这主要是因为巴赫在这部曲子中大量使用和弦及对位法,使得演奏极其困难,几乎不可能做到。
缺乏力度。我个人认为大提琴演奏巴赫无伴奏组曲的成就更高。这套组曲如同一个完整的世界,从第一首到第六首,逐渐深入,难度递增,最终达到完美的境地。罗斯特罗波维奇曾说这是“来自巴赫的无限喜悦”,每首曲子都是一个独立的旅程。因此,大提琴的演绎更能展现出这套组曲的深度和丰富性。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作品赏析
1、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作品独具魅力,其中第二乐章尤为引人注目,这与教会奏鸣曲的风格不谋而合。各乐章间速度各异,既有快板的活泼,也有慢板的深沉,展现出了独特的性格特征。首章慢板,通常如歌唱般流畅,如第三号奏鸣曲是个例外,它体现了自由幻想的风格。
2、巴赫《第一号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是音乐史上最珍贵的珍宝,其中的“赋格”与“急板”是经常在音乐会或小提琴大赛上被演奏的经典曲目。波兰小提琴大师谢霖对巴赫作品的演绎,展现了一种非凡的高贵气度,每一处运弓和指法都经过深思熟虑。
3、这套作品,共六首,分别以奏鸣曲和组曲的形式交错出版,展现了巴赫在作曲上的高超技艺与对小提琴独奏可能性的深度挖掘。奏鸣曲采用教堂奏鸣曲形式,四个乐章按照“慢—快—慢—快”的顺序排列,其中快板乐章采用赋格形式,是作品的中心所在,结构严谨。
4、作品地位:巴赫的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作品编号BWV1001至1006,是当代专业小提琴演奏者们的基石曲目,同时也是国际小提琴竞赛中的重要演奏曲目。这些作品被众多知名小提琴大师倾力演绎,并收录于他们的演奏全集中。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创作背景
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历程并未留下明确的历史记录,然而,从理论推测的角度来看,小提琴无伴奏作品可能早于大提琴。原因在于无伴奏小提琴的创作传统在他那个时代已经颇为丰富,而巴赫则是首开无伴奏大提琴作品之先河。
实际上 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和大提琴都是由三首奏鸣曲和三首帕蒂塔(partita)组成,是他为他的学生写的教学作品,也可以说是他世俗音乐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叫做宗教音乐)。几首曲子都是分散写的,没有具体的写作纪录,其心境一般都是虔诚的,但也有因为生活所迫写就的。
巴赫在柯登得到了极高的礼遇,生活和工作都极为顺利。1721年底,巴赫迎娶了第二任妻子Anna Magdalena,他的生活更加美满。在柯登,他不仅创作出了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布兰登堡协奏曲等众多经典器乐作品,还创作了无伴奏小提琴组曲、奏鸣曲等,这是他器乐曲创作最为繁盛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