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及教学反思
1、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写法。 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了解农家少年高尚纯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叙事有详有略,围绕中心选材。
2、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二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看社戏前的波折。 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在赵庄看社戏。 看社戏之后,深夜归航。 第三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小结。 突出平桥村的乐土乐事,点明看社戏的过程是事件的重点,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是三个重点情节。
3、开头:课文以“我”在京城看戏的经历开头,通过对比京城戏院的嘈杂与沉闷,引出对故乡社戏的怀念。发展:接着,作者详细描述了童年时期在故乡看社戏的全过程,包括看戏前的准备、看戏途中的趣事、看戏时的感受等。
七年级语文《社戏》优质教学设计
1、并思考:围绕社戏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讨论明确:一层(4—9段):看社戏前的波折;二层(10—13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三层(14—21段):在赵庄看社戏;四层(22—30段):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2、初中语文《社戏》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的详略安排。 学习用简洁的的语言概括表述并欣赏文中优美的景色描写,体会“人在图画中”的感觉。 能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3、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写“我”随母亲归省来到平桥村,简明地交代出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缘由,同时介绍了在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第二部分(从“至于我的`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写“我”和小伙伴们到赵庄看社戏。
初二下册语文社戏教案三篇
1、初中语文《社戏》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的详略安排。 学习用简洁的的语言概括表述并欣赏文中优美的景色描写,体会“人在图画中”的感觉。 能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感受民间风俗的无穷乐趣 课前预习: 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主要作品。
2、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写法。 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了解农家少年高尚纯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3、《社戏》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能把握人物的性格,体会作者对平桥村人的深厚感情。 课前学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课堂学习: 第一块:平桥村人物谱。
4、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b.请学生们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大意符合即可)。 本篇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5、篇一 [教学目的] 简单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理清课文的结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今天,咱们的旅行是到农村去看戏,请翻开书第86页《社戏》。(大屏幕显示) 简介作者及课文相关资料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 信息技术是教师上课和学生理解的好帮手 体现书本上重点词句 在大部分有效的课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研究与展现。教师可以在前期的备课中,寻找并总结出适合学生掌握的字词,然后在课堂上用课件给学生展现出来。
2、而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语文教学则不然,它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3、如今信息技术已在语文教学中广泛运用,它对实施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学媒体介入语文课堂,拓宽了教育时空,为学生多渠道、多层次获取知识提供了可能。我们的现代化教学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尤其是对于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