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述题:试述长征精神的内涵及其现实启示。
长征精神深刻反映了红军士兵在极端艰苦环境下所展现的乐于吃苦、不怕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精神鼓舞着人们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 其次,长征精神体现了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红军士兵面对敌人的勇敢无畏和艰苦环境下的坚韧不拔,彰显了这种英雄主义精神。它激励我们勇往直前,战胜一切挑战。
内涵: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概括起来,长征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死的崇高境界,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长征精神的本质,就是让劳苦大众摆脱剥削和压迫,求生存获解放。
赏析: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长征精神的可贵之处,指出其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淀并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通过“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的表述,高度赞扬了长征精神在党和军队建设以及民族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对长征精神的深刻认识和高度评价。
中国近代史博物馆建国后的发展
中国近代史博物馆建国后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机关办公场所阶段:1949年南京解放后,总统府成为南京市军管会、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机关的办公场所。后续还成为江苏省省委、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江苏省人民政府以及江苏省政协等机关的办公地点。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机关单位逐渐迁移,为总统府的未来发展腾出了空间。1998年,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总统府旧址上揭开,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开始筹备建设。经过数年的精心施工,至2003年3月,这座博物馆正式落成,对公众开放,承载起历史的传承与展示重任。
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这里仍为国民政府的所在地。1948年,国民政府改称总统府,直至1949年建国五十年间,总统府一直作为机关的办公场所。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1998年,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开始规划。2001年正式施工,至2003年初具规模。
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通称南京总统府,坐落在南京市东区长江路292号,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1949年4月23日,南京的解放为总统府带来了新的历史使命,它先后成为了南京市军管会、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省省委、人大常委会、省政府以及政协等机关的办公场所,承载着丰富的政治和历史功能。
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展览的时间跨度从1840年至今,将这段历史划分了5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的开始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结束,用图形、照片和数据揭示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和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历史现实。
概括中国近代史上移民的特点
1、中国近代史上移民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受国际局势和战争影响显著:外患严重:由于列强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导致国内战乱频繁,许多人为逃避战乱而选择移民。寻求和平:移民往往选择相对安定和平的地区,如香港以及美洲等地,以远离战争的苦难。受国内政治导向影响:政府政策:政府的政治决策和导向对移民流向和规模有重要影响。
2、中国近代史上移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受国际局势和战争影响显著:外因主导:由于列强的侵略和帝国主义的压迫,许多中国人为了逃避战乱和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选择移民海外。内忧外患加剧:国内封建统治与军阀割据,加上外部势力的干预,使得战乱频发,人民生活困苦,成为推动移民的重要因素。
3、中国近代史上移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受国际局势和国家安全影响显著:近代中国面临列强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导致大量民众为了寻求更安全的生活环境而选择移民。受国内政治导向影响:国内政府的政治决策和导向也影响了移民的流向和规模。
4、中国近代史上移民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受国际局势影响显著:国家安全与侵略战争:由于近代中国遭受列强和帝国主义的频繁侵略,导致大量民众为逃避战乱和寻求安全而移民。受国内政治导向影响:政府政策:国内政府的政治决策和导向也对移民产生重要影响,包括政治迫害、经济压力等因素驱动的移民。
5、中国近代史上移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受国际局势和国家安全影响显著:移民往往受到国际局势动荡、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或侵略战争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导致大量民众为了逃避战乱和寻求安全而移民。受国内政治导向影响:国内政府的政治决策和政策导向也是影响移民的重要因素。
6、受国家经济建设的影响。受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等影响。逃荒和避乱,主要是侵略战争是最主要的原因。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国内有封建阶级和大军阀之类的统治阶级,外有列强、帝国主义侵略。而且由于战乱的存在,加剧了人民的苦难,土地的荒芜。最显著的特点是向香港以及美洲移民,因为那里相当安定和平。
北京大学档案馆发展历史
再到记载着从光绪三十三年第一批毕业生至今十多万名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的学籍材料,这些档案生动再现了百年来北京大学学校教与学的发展历程。
北京大学档案馆馆舍原为燕京大学图书馆馆舍,1925年建成。1952年院系后为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舍,1974年学校图书馆建成后,图书馆阅览室陆续迁出,文革期间曾在此举办教育革命展览,以后“七四八”(计算机所前身)、北京大学档案室先后迁入。1999年11月9日,档案馆正式挂牌。
北京大学档案馆机构设置具体分为三个办公室:技术编研办公室、收集指导办公室和管理利用办公室。收集指导办公室主要职责包括全校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宣传相关档案法规、档案收集与征集、以及培训全校兼职档案工作人员。
北京大学的地质博物馆档案馆是在1996年以后,借助北京大学和国家教育部211工程的大力支持而建立的新项目。这个设施专门致力于地学研究和教育,拥有先进的设备和设施,为地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陈列馆部分: 历史悠久:创建于1909年,是中国最早的地学专业博物馆,拥有400平方米的展厅。 教学标本精华:汇聚了北京大学地质学系90多年来的教学标本精华,包括国内外的典型地学标本。 科普宣传场所:是北京大学进行学生素质教育和科普宣传的重要场所,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源。
国际文化交流:校园内的埃德加·斯诺墓是国际友人与中国文化交流的见证,体现了北京大学的国际视野和开放包容的精神。历史记录珍贵:北京大学的档案馆珍藏着丰富的历史记录,这些宝贵的资源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所大学的辉煌历程。